最新动态

News

喜报!一等奖2件!浙报集团6件作品获第35届中国新闻奖

2025-11-05

作者:

今天,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揭晓第3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。浙报集团共6件作品获奖,其中通讯《同行不是冤家 同行才是正道》、新闻编排《浙江日报2024年11月21日6、7版》获一等奖,系列报道《“文化中国行·长江之歌”系列报道》、新闻摄影《“里斯本丸”沉船事件英军战俘后代东极岛“寻亲”  续写永不沉没的情谊》获二等奖,新闻专题《从“浙”到“那”  跨越30年的两封信》、副刊作品《“村越”出村》获三等奖。

这也是自2020年以来,浙报集团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取得的最好成绩。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浙报集团不仅实现了多项目突围,还在“通讯”这一重要项目上拿到了一等奖。充分彰显了集团近年来坚持“内容为王”,高度重视优质内容生产,加快推进媒体融合所取得的新成效。近年来,浙报集团依托品牌栏目,不断锤炼重大主题报道能力;建立“冲奖机制”,精准高效运作;践行“四力”,不断增强调查研究、采写鲜活新闻的能力;营造良好业务氛围,注重培养年轻采编人员。

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作品讲了什么,究竟好在哪里——

一等奖(通讯):

《同行不是冤家 同行才是正道》

2024年12月初,作者走访企业了解到,金华飞奔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和浙江优尼家装饰科技有限公司,同是国内喂鸟器行业龙头企业,又是欧美市场竞争对手,却打破隔阂、取长补短、共同拓市。
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后,作者敏锐意识到,在国内外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,两家企业抱团合作,正是落实会议提出综合整治“内卷式”竞争的极好范例。

作者多次深入两家企业实地采访,与企业负责人、员工面对面交流,现场观察生产车间和产品展厅,获取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。作品用三个“第一”分阶段分层次叙述,展现两家企业从相互提防到精诚合作的演变,有故事、有现场、有细节、有心理描写,娓娓道来、形象生动,在浙江日报头版全文刊发。

一等奖(新闻编排):

《浙江日报2024年11月21日6、7版》

科技报道历来难以做到既详尽又易懂,对此,浙江日报迎难而上。广州江门中微子实验是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,所使用的2万多个光电管如何能长期安全运行,是该大科学装置的工程难点之一。这一难点被浙江嘉兴一家民企所攻克,其研发的光电管保护罩成为江门中微子实验顺利建成运行的关键。为此,浙江日报提前策划,派出由记者、编辑、设计人员组成的“特种”采访团,深入地下700米的实验现场,进行采编一体化采访。

2024年11月20日,江门中微子实验光电管安装完毕。浙江日报抓住这一新闻节点,在21日推出打通版面。以消息、深度报道、现场图片和3D图表、手绘相结合,详尽介绍了这一国之重器以及浙江民企作为铸盾人的艰辛与奋发。

二等奖(新闻摄影):

《“里斯本丸”沉船事件英军战俘后代东极岛“寻亲”  续写永不沉没的情谊》

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关心浙江舟山渔民救援二战英军战俘的事迹。2022年,他专门复信“里斯本丸”号船英军战俘幸存者家属,强调中英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下的情谊永不褪色。2024年6月,浙产纪录电影《里斯本丸沉没》在第26届上海电影节进行了全球首映,英军战俘后代受邀参加上海电影节和前往舟山东极岛。浙江日报记者在2023年赴英国采访英军战俘后代后,再次辗转上海、舟山两地,通过跟拍采访英军战俘后代,记录下了这一组深情感人的摄影专题。该专题既反映了1942年英军战俘在中国渔民的帮助下得以生还的历史事件,也记录了英军战俘后代怀着感恩之心,来到东极岛,寻访亲人遗迹、重温历史的场景,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中英两国人民在战争年代建立的深厚情谊。

二等奖(系列报道):

《“文化中国行·长江之歌”系列报道》

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文化的重要指示,2024年10月,在中宣部新闻局指导、中记协新媒体专委会协调下,浙江日报与潮新闻协办,联动长江沿线13省区市主流媒体,携手抖音、知乎等商业平台,开启“文化中国行・长江之歌”专题报道。这是在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之际,首次省级媒体跨区域协作的融合探索。

活动组建长江文化考察队,沿长江 6000 公里开展深度调研,践行“四力”,以“抓活鱼”的采访作风,将长江文化的宏大叙事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基层故事。同时由7家省级党报分别牵头文物、非遗、戏曲、诗歌、美术、山水、美食等7大分类报道。最后,围绕长江文化“保护、传承、弘扬、对话”主题,推出4篇重磅综述,实现深度解读与广泛传播。

三等奖(新闻专题):

《从“浙”到“那”  跨越30年的两封信》

《从“浙”到“那” 跨越30年的两封信》是浙江日报全媒体视频影像部为庆祝浙江对口援藏30周年而倾力打造的融媒体力作。本作品以两封信件为叙事核心,通过专题片等多形态内容,全面展现了浙江援藏30年的壮丽篇章。在采编制播发过程中,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西藏日报社,实现了跨省联动,充分利用内部媒体矩阵,提前策划,精心制作。专题片采用绿幕技术与实景拍摄相结合,通过微缩模型和移轴摄影技术,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,同时,邀请资深记者深情配音,使作品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新的高度。通过多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,该作品实现了新闻报道的立体化和互动性,成为连接浙江与那曲的桥梁,传递了爱与希望的力量。

三等奖(副刊作品):

《“村越”出村》

这篇作品聚焦近年来在全国火速出圈的浙江嵊州村级越剧联赛“村越”。用文学化的手法展现了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起源地热烈的越剧氛围,揭示出“村越”出村的本质——传统文化从群众中来,回到群众中去。

早在2023年7月,首届“村越”的火爆就引起了记者的思考:从田间地头生长出来的剧种,历经百年沧桑,何以生生不息?2024年以来,第二届“村越”已成为地方文化现象,记者几赴嵊州蹲点采访,先后走访越剧发源地、戏迷角、村社等,采访戏迷、村民、企业家、教师、小学生等,积累了数万字的采访素材。

创作过程中,记者紧扣“村”和“戏”两个关键要素,用6000多字的篇幅,还原6个生动场景,以细腻流畅,又接地气的文字,勾勒出一幕幕“村越”出村的故事。


(稿件来源: